随着“618”年中购物节的临近,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各类优惠促销活动。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直播带货消费提示。
一、消费提示请查收!直播间购物时警惕这几点。
(一)选择正规直播平台购物
选择信誉良好、资质齐全、消费者评价较高的正规平台进行消费,核实商家的营业执照、经营资质等信息,确保其合法合规。警惕通过个人社交账号、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的交易,不要轻信和点击来源不明的购物链接。建议全程在直播平台内置购物系统完成交易,切勿脱离平台进行私下转账交易。
(二)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话术
警惕“全网最低价”“限量秒杀”“5秒下链接”等宣传,通过第三方比价工具核实历史价格,谨防虚构原价陷阱。不轻信“百分百正品”“特效保证”等绝对化承诺,要求主播出示商品检测报告、授权证书等证明文件。注意识别“刷单炒信”行为,综合查看商品详情页参数、用户真实评价等多维度信息。防范情感营销诱导,避免因支持“偶像”“家人”等情感因素冲动消费。
(三)重点品类审慎选购
选购保健食品时,要通过正规渠道,并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“蓝帽子”标志,核对保健食品注册号/备案号,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、适宜人群、不适宜人群等信息科学选择,谨防虚假夸大宣传。选购跨境商品时,要清楚我国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实行正面清单管理,正面清单目录内包括酒、饮料、调味品、食用油、乳品、蜂蜜等食品。根据相关规定,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原产地有关质量、安全、卫生、环保、标识等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,可能与我国标准存在差异,消费者自行承担相关风险。尤其是宣称“功能”的进口食品,其管理方式可能与我国不同,应谨慎购买。
(四)留存完整消费凭证
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,应注意留存完整的消费凭证。使用平台录屏功能保存商品宣传全过程,重点记录质量承诺、售后服务等关键内容;妥善保存订单详情、支付凭证、物流信息等电子证据,对重要信息进行截图备份;通过平台官方渠道与客服沟通,文字聊天的记录需完整保存,电话沟通应录音存证;签收商品时要谨慎,特别是易碎、贵重物品,要当场查验外观及基本功能,必要时需全程录像。
(五)依法维护自身权益
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除定作、鲜活易腐等特殊商品外,网购商品均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权。若商家设置“不退不换”等霸王条款,可依法主张权益。如果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,及时通过平台维权通道发起售后申请;如果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,可通过智慧315投诉平台或者热线电话010-63281315向消协组织投诉,也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。对于金额较大、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,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。
二、除此之外,购物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?来看各地消协组织的有关消费提示
(一)浙江省消保委:警惕AI仿冒名人和营销话术
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,不法商家利用AI仿冒名人(如明星、网红等)进行虚假直播带货,严重误导消费者。促销期间,消费者要警惕AI换脸、换声技术,注意核实账号真实性,确认是否经过平台认证,可通过观察人物微表情是否自然、声音和口型是否同步、是否出现人物或背景模糊扭曲等异常画面、是否存在异常低价等反常促销行为,来辨别是否为AI仿冒,选择资质齐全、信誉良好、售后完善的平台和商家交易,切勿点击不明链接,避免脱离平台私下交易。
(二)长三角四地消保委:分辨“心机商标”
近期,市场上频频出现通过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的“心机商标”,如白象“多半”桶面、“千禾0”酱油、“壹号土”猪肉、“120W”充电器等,容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真实分量、成分、性能等产生误解。消费者要注意区分“商标名称”与“产品特性”,除了看产品包装上的“大字”,更要留意产品包装上的“小字”(如净含量、配料表等),以免被商标名称误导。
(三)广州市消委会:旧物处理防泄密
今年消费者“以旧换新”的热情高涨,各大电商平台也乘着“618”的热潮继续发力推进。在参与“以旧换新”活动前,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,做好隐私保护,确保“焕新”流程规范、权益有保障。
1.下单时明确是“先回收旧货、再配送新货”,还是“回收旧货的同时配送新货”,避免因流程不清导致新货延迟或旧货滞留。
2.使用线上回收服务时,优先选择平台官方合作的回收商家,留存估价标准和沟通记录,避免通过不明链接或私人渠道交易。
3.处理手机、电脑等旧电子商品时,务必进行格式化处理或恢复出厂设置,彻底清除数据,避免个人信息泄露。
4.收货时仔细核对商品的生产日期、合格证、保修卡等凭证,确认售后保障范围,并现场测试基础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