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防控期间,直播带货的商品销售数量迅速增长,消费者从直播上买货也成为新风尚。但像这样不是面对面的购物,消费者看不到实物的消费,难免会让部分不良商家钻空子。那么,遭遇直播消费商品有问题怎么办,消费者如何避“坑”? 根据这几个月的消费者投诉来看,直播带货出现的问题大抵是以下四种: 第一,个别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行为较多。他们虚假宣传的商品存在着质量差、以次充好、假冒伪劣等问题。如在某电商平台上有关理发器的直播,现场就出现了理发器在冲电状态下不转动的情况。还有一部分主播,在直播时展示正品行货,并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下单,但是销售的却是高仿假货。 第二,部分主播采取刷单、“买粉”等方式,诱导消费者消费。因为主播在短时间内刷单、刷粉,制造大量的销售数据和极高的商品评价,达到快速占据搜索榜首和平台页面的目的,获得了巨大的流量。让消费者误以为主播或者商品获得了极高的市场评价,并基于这样的错误认识进行交易。 第三,绕开平台交易。部分主播编造各种理由,引导消费者在平台外,通过微信支付、支付宝转账等便捷支付方式付款交易,从而绕开平台监管,使消费者所付款项直接进入卖家账户。 第四,主播分为两种,一种是自办品牌网店,他们销售、推荐的产品应当符合合同、食品安全、质量认证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。另外一种是代言的主播,他们接受商家委托,在直播中推销商家的商品,在直播窗口提供商品链接,并且在直播中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。 在这些层出不穷的直播形式中,市消协提醒,消费者须经常关注主播,充分了解商品,避免冲动消费。同时,主播的交易平台作为第三方,可以掌握商家信息、交易记录,还可以监管资金支付。一旦发生纠纷,平台能够较好保证消费者权益。特别提醒的是,消费者要避免绕过平台,与商家直接交易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的规定,对于有欺诈行为的主播,消费者可以要求其赔偿三倍的商品价款。但这些维权都基于有平台的追溯,绕开平台消费,消费者利益很难受到保护。
|